霜的疑惑
星期五, 2018年1月12日
今天和朋友约会,边喝著茶边谈近况。大家穿著厚厚的衣服,少不免提及这几天影响香港的寒潮,特别是星期二(1月9日)的天气。
友人:星期二真的很冷!
我:是啊!当日天文台录得最低气温7.9度,是入冬以来的最低纪录,大帽山的气温更低至零下0.8度,最低草温为零下0.3度。由于当日密云、风大及有雨,倍感寒冷。
友人:我从新闻上看到有人上大帽山,希望看到结霜,但最后空欢喜一场。为甚么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仍没有结霜呢?
叶子上的白霜,又名辐射霜。 (相片来源:Irwin Wong先生,Weather diary)
我:虽然当日大帽山的气温曾降至零度以下,但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加上多云及大风,令结霜的机会降低。
友人:云量和风力是如何影响霜的形成呢?
我:在香港最常见的霜叫辐射霜,是由于地面的物件,例如植物或路牌,在晚上透过辐射散去热能,令表面温度迅速下降至零度或以下,贴近物件表面的空气内的水汽会在物件表面上凝华成冰晶,即水汽直接从气态转化为固态的霜。如果晚上多云,会妨碍辐射冷却,就像我们睡觉时盖上被子,减低热能向外散发,不利霜的形成。而风大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汽急速流动,未有足够时间充分接触较冷的物件表面,因此难以结成霜。
友人:要结霜也真的不容易,需要天时地利配合。下次如果我想上山观赏结霜,除了要留意气温预测,还要看风力和云量的预测呢!
我: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其实不应长时间置身在寒风中,以免体温过低。而且夜晚上山有一定危险,我建议你还是留在家中吧。
友人:你这样说也有道理,还是躲在暖暖的被窝里好了!
梁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