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闰秒废存的讨论
2012年2月16日
2012 国际电信联盟无綫电通信全会商讨应否修改国际通用时间标准「协调世界时」的定义,使之与天文时标脱鈎而改与原子时标完全同步,并因此废除闰秒的措施。经讨论后,无綫电通信全会决议推迟有关决定,并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确保各种技术方案得到充分考量,研究结果将提交予在 2015 年召开的下一届无綫电通信全会和世界无綫电通信大会。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平均,根据地球自转而厘定的天文时标与根据原子振动频率厘定的原子时标并不完全相同:现时天文时标定义的一秒比原子时标的一秒稍长。自 1972 年,为调和两者的分别,协调世界时在一般情况下遵从原子时标,并在有需要时加进闰秒,使之与天文时标的差距保持在 0.9 秒以下 (图一)。
若协调世界时的定义改为完全遵从原子时标,那就再没有需要加入闰秒,时间标准会因此变得连续和可以预测,有助简化电脑和导航系统的开发、测试及维护,并减低发生事故的机会。然而,若不使用闰秒,天文现象每日出现的时间将非常缓慢地往后移,一百年后日出日落时间会比现时晚两、三分钟;七百年后晚约半小时;数千或数万年后,太阳或会在下午六时升起、在早上六时沉没在地平线下。
在另有决定前,协调世界时会一如以往不时加入闰秒,本年七月一日上午八时正 (香港时间) 前即会有一闰秒。

胡宏俊
参考:
[1] 国际电信联盟发出的新闻稿
http://www.itu.int/net/pressoffice/press_releases/2012/pdf/03-zh.pdf
[2] 国际度量衡局在 2012 年无綫电通信全会前发出的新闻稿 (英文)
http://www.bipm.org/utils/en/pdf/Press_Release_UTC_13October.pdf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平均,根据地球自转而厘定的天文时标与根据原子振动频率厘定的原子时标并不完全相同:现时天文时标定义的一秒比原子时标的一秒稍长。自 1972 年,为调和两者的分别,协调世界时在一般情况下遵从原子时标,并在有需要时加进闰秒,使之与天文时标的差距保持在 0.9 秒以下 (图一)。
若协调世界时的定义改为完全遵从原子时标,那就再没有需要加入闰秒,时间标准会因此变得连续和可以预测,有助简化电脑和导航系统的开发、测试及维护,并减低发生事故的机会。然而,若不使用闰秒,天文现象每日出现的时间将非常缓慢地往后移,一百年后日出日落时间会比现时晚两、三分钟;七百年后晚约半小时;数千或数万年后,太阳或会在下午六时升起、在早上六时沉没在地平线下。
在另有决定前,协调世界时会一如以往不时加入闰秒,本年七月一日上午八时正 (香港时间) 前即会有一闰秒。

图一、天文时标 UT1 与协调世界时 UTC 的差距。自 1972 年至今加入闰秒共 25 次。闰秒并非按固定的时间间距出现,1980 年代、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分别加入闰秒 6 次、8 次和 2 次,可见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时出现加快减慢的现象。此外,1972 年前 UTC 的定义不一样,故此 1972 年前后的差距不能作直接比较。(图片来源: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 |
胡宏俊
参考:
[1] 国际电信联盟发出的新闻稿
http://www.itu.int/net/pressoffice/press_releases/2012/pdf/03-zh.pdf
[2] 国际度量衡局在 2012 年无綫电通信全会前发出的新闻稿 (英文)
http://www.bipm.org/utils/en/pdf/Press_Release_UTC_13Octobe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