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目錄

談紫外線輻射

張文瀾

太陽是地球生命的能量泉源。冷血動物的體溫、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地球大氣層內的天氣變化都直接受太陽光所影響。

太陽光根據波長由短至長可概分為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雨後的彩虹讓我們看見可見光所包含的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線,但紫外線和紅外線則是看不見的。由於紫外線是波長短、頻率高的輻射,它所帶的能量也相對地強。假若地球沒有大氣層的阻隔,太陽光內的紫外線會「危害」地面上大部份的生物。大氣層能吸收紫外線,主要是依靠大氣含量不足百分之一的臭氧(O3)。大氣中的臭氧濃度會隨時間、緯度和高度而變化,但臭氧一般集中在離地面約十五至五十公里的一層,亦即所謂「臭氧層」。

八十年代中,科學家發現南半球的春季在九月至十一月期間,南極上空的臭氧濃度大大減少,這被稱為「臭氧洞」的現象可以說是人為的。科學家證實破壞臭氧的主要「兇手」是那些「氯氟碳化合物」,此類化合物是人類各樣活動所衍生出來。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家居電器,包括雪櫃和冷氣機所藏的「雪種」便是這類化合物的一種。

人類在科技上的進步令自然界受了各種不同的污染。駭人的「臭氧洞」現象令科學家擔心有更多紫外線到達南極表面而影響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近幾年,科學家亦注意到北極已出現「臭氧洞」現象。科學家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已有研究證實吸收過量的紫外線會傷害人的皮膚和眼睛,容易患上皮膚癌和白內障,有關數據亦顯示全球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人數正顯著上升。為了保障人類的健康,各國政府展開了更多監察和研究紫外線的工作,而且制定一些宣傳工具例如紫外線指數,目的是提醒普羅大衆關注紫外線對人可能帶來的傷害。

有鑑於此,香港天文台在今年十月十四日開始在互聯網上發放每日的紫外線指數資料,供香港市民參考,網址為:http://www.weather.gov.hk。量度紫外線的儀器安裝在香港天文台的京士柏氣象站 (見圖一),計算紫外線指數是採納了世界氣象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標準方法。似乎天文台推出這項服務頗受歡迎,直至十月三十一日止,平均每日接近有一千六百次數是瀏覽天文台的紫外線指數網頁。

香港夏季陽光充沛的日子,紫外線指數在日間可升至12左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這紫外線的強度已屬「極高」級數。所以在烈日當空之下,各位愛好戶外活動的人士便要小心,應盡量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此外,為保護自己可以擁有健康的皮膚和雪亮的眼睛,大家不防做一些簡單的紫外線防護措施,例如穿上鬆身衣服、佩戴闊邊的帽和能吸收紫外線的太陽眼鏡等等。

話雖如此,大家不要以為紫外線是什麼洪水猛獸,敬而遠之。事實上,紫外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被廣泛利用。養魚的朋友通常會在魚缸頂部安裝紫外線燈管來消滅細菌,同樣一些食水、汚水淨化過程亦採用紫外線來進行消毒,工業上紫外線可被應用來檢查電子線路板,商業上銀行職員亦會利用紫外線來檢查鈔票的真偽。再者,吸收太陽光的紫外線會幫助人體產生維他命D3,增加對鈣和磷的吸收從而增强我們的骨骼結構,所以適量的陽光對發育中的兒童是有益的。

天文台用以測量紫外線的儀器

天文台用以測量紫外線的儀器



﹝文匯報 1999年11月5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